第六章:瘟疫猶可治 弊政難覓醫(——賞識有加)
關燈
小
中
大
嘉靖十七年,格根與兗必裏克墨爾根濟農(明史稱吉囊)對兀良哈(明史稱黃毛達子,住大漠南北)進行了征討。這,也是兩兄弟最後一次戎馬同行。
兀良哈萬戶之駐地,經常游移不定,在漠北更是行蹤詭異,可格根的軍隊從來不怕這些,他們從鄂爾多斯北部出兵,逐西北之風,徑直深入。蒙古軍隊向來彪悍,而格根手下的士兵更是狡猾得像狼群。兀良哈部的抵抗已如螳臂當車,最終格根與麥力艮濟農擊潰兀良哈,將其並入其他五萬戶中。
戰場——
天色微明,格根領著大軍,他將手中的屠龍蒙古刀高高舉起,和著軍士的一聲聲吶喊,軍中那股精銳之師便以雷霆萬鈞之勢朝著兀良哈軍徑直殺去,將他們團團包圍起來,一場激烈的“屠殺”開始了。那股精銳之師無不以一當十,喊殺之聲震動天地,他們沒有給兀良哈軍任何喘息之機會。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,這股精銳已將兀良哈軍殺得潰敗。
回程——
戰後,大軍回途,至鄂爾多斯,稍事休整。趙源來到漢人編軍的帳裏,說是來問候眾漢人將士,實則是來找徐盛“談心”(招攬)。
那晚,營帳外篝火通明,軍士們圍著篝火,載歌起舞,連戰馬也嘶鳴起來。“這是勝利的喜悅!”趙源問道徐盛:“你怎麽一點兒都不高興?”徐盛打量著他,反問道:“你把我單獨叫出來,就是想對我說這些?”趙源笑了笑:“難道這事,不值得好好聊聊嗎?能百萬大軍之中取上將首級之人(讚其勇敢機智大無畏之精神),只能是你徐盛。”徐盛只是淡淡一笑:“趙軍師過獎!”趙源緩緩道:“沒有百萬,五萬人馬也不少了嘍。你如此拼命斬殺敵軍上將,為何?別人看不出,我還會不明白。”他頓了頓:“你呀,就是不想讓更多的人死於這場戰爭。”徐盛聽罷,不禁一楞。趙源走到他面前:“是不是被我說中了?從一開始,你就很想贏下這場仗!”徐盛只是望著蒼穹,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心思早已被趙源看透,不禁一笑:“你只說對了一半,我是很在乎人命。”他欲轉身離開:“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,誰輸誰贏,與我無關。”趙源故作深沈道:“與你無關,卻與大明息息相關!”徐盛急忙轉身:“你究竟想說什麽?”趙源走到一處篝火旁,朝徐盛招了招手,示意他坐下:“年輕人,過來坐,過來坐……”徐盛輕輕坐下。趙源笑道:“這就對了嘛,這邊暖和……”
“你看那邊,看到了什麽?”趙源指向東南,徐盛回道:“什麽都沒有。”趙源繼續道:“你再仔細看看。”徐盛沈思了一會兒:“一片漆黑。”趙源笑道:“你看到的,就是如今的大明!”徐盛問道:“先生何出此話?”趙源斂容,雙眼炯亮,問道徐盛:“你殺了查幹,可格根卻沒殺你,你知道為什麽嗎?”徐盛腦海裏浮現出了三娘天真的笑臉:“她……是三娘……”趙源搖了搖頭:“你沒有死,不僅因為三娘,更因格根惜你是個人才。”徐盛淡淡一笑,回道:“是嗎?要真是如此,當初他就應該把我殺了!”趙源反問道:“至今都沒有一絲察覺?”徐盛故作平淡,趙源只是尷尬一笑。
“你又為何會來此謀生?”徐盛問道:“為何叛我大明而去?”趙源故作灑脫道:“天涯獨步,隨處可棲。”然後嘆氣道:“有些回憶,我不願再提。”徐盛回道:“先生心中有苦,徐盛明白。可是高堂宗廟不可忘去,徐盛若是多言了,還請先生不要往心裏去。”趙源聽完,只是一笑而過,他轉而問道:“徐盛,兀良哈萬部已被格根征服,你認為呢?”徐盛回道:“依今之勢,尚未可定!兀良哈殘部軍隊依舊留在塞外,日後紛擾必至,定有一戰。”徐盛又感慨道:“頹敗之勢,已然無力回天,不如在外安生,也好過滅族亡種。”
趙源回道:“滅族之痛,豈有不報之理?徐盛,你可知兀良哈三衛?”徐盛回憶道:“兀良哈三衛,我豈會不知。”趙源故作不知:“可否一說?”徐盛回道:“(三衛戍原是太祖時期設,以蒙古部落為主體的三個羈縻衛)這三衛不僅與大明一直通貢互市的關系,同時與蒙古本部也有著密切的聯系,搖擺於明、蒙之間。三衛所住之民,並非都是兀良哈部人。(只有朵顏衛,才是蒙古兀良哈部人住地,其中又以朵顏衛的實力最為強盛。)”趙源問道:“如此說來,今之戰果,誰贏誰敗,三衛之中的兀良哈人,是不會在意上心的。就像東南富庶之地的百姓,也不會在意北方邊陲的困苦百姓(可見趙源為何來此謀生!),對嗎?”徐盛聽完,甚是不認同趙源之言,更不願反駁。
趙源見他不接話,轉而問道:“徐盛,你可知這三衛與大寧衛之聯系?”徐盛回道:“徐盛有聞,大寧衛的內遷與三衛確有關系。”他又道:“其實,先生應該比徐盛明白,又何苦一再相問?”趙源只是搖頭,不禁大笑起來。
此時,只見一個漢人將士喝著酒,微醉而來。趙源笑道:“胡庸兄!別來無恙啊!”胡庸回道:“老遠就聽到大寧衛,實不相瞞,本將軍早年曾是大寧衛一軍餘,為了活命才出逃邊塞,陰差陽錯而至此地。要說……要說這大寧衛內遷……”胡庸如泛湖行舟,搖晃著身子,咋舌道:“說起這大寧衛,真是……他們……老朱家真是敗家,這德性!當年建文帝被逼死於南京後,朱棣就將大寧之地割給了那三衛,當真是恩寵有佳。如今的大寧都指揮使司,早已不是當年都司所在(內遷)……”
趙源笑了笑道:“可在我看來,大寧的地處偏遠,孤懸邊外,與遼東和開平都有山嶺阻隔,很難與其他衛所連成一氣,不易防守,而且道路遙遠,糧餉運輸更是因難,綜上之因,成祖才放棄大寧。”徐盛思道:“這顯然是考慮到防線的收縮。”趙源又思索了一陣:“成祖即位之後,兀良哈三衛時常掠我邊卒,數次侵犯明遼東廣寧等地。”他朝胡庸道:“成祖‘五出三犁’北征阿魯臺運回時,就在屈裂兒河一帶征伐過三衛,其始笪未敢近邊,仍在原地住牧。所謂的報答關系,借兵之事,怕是子虛烏有吧。”徐盛點點頭:“成祖之時,南征交阯、遠出外洋之盛,是完全有能力恢覆大寧。如此,這借兵犒勞三衛而割大寧之事,甚是可疑。”胡庸反駁道:“如果不是有意放棄大寧,在內徙寧王之後完全可以保留原大寧都司衛所,以戍守之。大寧都司遷於保定,其衛所亦散置於京城周圍,原大寧之地卻完全不設防,顯然是故意放棄大寧。”
趙源思索道:“不管怎麽樣,這大寧衛終究是丟了,究其原因,誰又能說得清?如此強盛之際,卻遲遲不收服大寧(成祖之時,國力強盛,北邊亦在大明掌控之中),成祖之用心,也著實令人生疑。”趙源又道:“反觀如今,因為大寧衛的內遷,東勝衛、興和也撤向內地,使大寧衛-開平衛-東勝衛這一北部線迅速瓦解。開平衛最終獨木難支,也失去了戰略位置,不得不往內地而遷。”胡庸接道:“開平衛的放棄,遼東西部變成了狹長的走廊。加上前期大寧都司和東勝、興和撤向內地,河套就是白白送給了蒙古人,北邊防線也逐漸縮小。宣德以後,作為第二防線中心的宣府、大同,已變成處於最前線的軍事要塞。不得不說,這朱棣就是個敗家子啊!”
徐盛心中產生了一個疑惑:“河套地區乃是中原朝代必爭之地,沒有了河套,北方游牧騎兵就可長驅直入。秦皇尚知,為何成祖他……且這三衛畢竟是草原部落,時叛時降。大寧撤守造成了現實戰略與邊疆結構的脫節,必然對大明邊疆的穩定帶來不利之影響。對於這一點,長期駐防北方,深谙北部邊疆利害的成祖當真會不知?”徐盛望著星空:“如果真是因為大寧不易防守,糧餉運輸因難,想必天災甚巨,國力著實難以維持……”
趙源與胡庸相互爭辯著。此時,一個蒙古士兵走了過來,端著一大杯酒,醉道:“來……喝酒……一起喝……”說著說著便倒在了地上,酣睡起來。趙源感慨道:“這些蒙古人,都善騎射,皆是虎狼之師,大明之軍甚是不及!”徐盛只是一句:“國力不濟。”趙源搖搖頭:“僅蘇浙兩地,所征稅銀四分之一用在實處,大明也不至於如此,這豈是國力不濟?”徐盛微微嘆息,心思著:“這……我豈會不知,大明朝的百姓皆能不知?”
夜風吹來甚是清冷,趙源打了個噴嚏,隨後問道徐盛:“徐盛,留在漠北,你可願意?”徐盛回道:“聊了這麽多,這才是你的目的吧。”趙源微微作笑,徐盛道:“你大可直言,何必費這勁,繞這彎。”趙源起身:“‘身在曹營心在漢’,徐盛,或許你應該與他多接觸一番,他非曹操,而朱厚熜也非劉備。”徐盛欲轉身離開,趙源又道:“格根已給你立好帷帳,以後部落裏的漢人騎兵,皆由你統領。你的兄弟也不必再為騎奴,統一編入軍隊,入你麾下。如此,你可滿意?”徐盛回道:“我很感謝格根,可是,他們畢竟是漢人,都有妻兒老小。”趙源又打了一個噴嚏,回道:“徐盛,只要你能留下來。”他目光透著一絲詭異:“其他的,格根定會答應。”徐盛只是微微一笑:“先生,徐盛明白。還請先生回去歇下吧,此地待久了,我怕先生會染上傷寒。”
胡庸見狀,一陣嫌棄:“趙兄,你身子瘦弱,又不會喝酒,就早些回去吧!”他見趙源不走,便趕道:“走走走!橫在此處,真是礙著我與徐兄弟喝酒了……”趙源無奈,只好做禮而去。
“來!當真是英雄出少年!”胡庸將一酒袋扔給徐盛:“好酒,來一口!”徐盛見他是個性情中人,不禁沖他一笑,隨後大飲一口:“果真好酒!只是,不夠烈!有些淡!”胡庸笑道:“本將軍征戰沙場三十多載,說這酒淡的,你是第一個!”兩人不禁大笑起來,彼此回首著征戰沙場的往事,只覺相見恨晚。
“徐兄弟,我且問你一句,在你心裏,怎樣的君王才稱得上明君?”胡庸面帶肅斂:“想到什麽就說什麽。”徐盛思了思,回道:“首先,身居帝位,不感位高權大,而是感到責任重大,如此,方能勤政為民,自勉自勵地為政治國。”胡庸喝著酒:“爭天下之時,都是打著‘替天’‘為民’之號,得天下之後,這些話一說再說,卻不見得身體力行。他們啊(歷代統治者),心中所懷,不非憂國憂民之思,更多的是在想如何鞏固自己的權位。”
徐盛點點頭,繼續道:“其次,一個好君主,要有獨到之遠見,具有選撥任用賢才之能。沒有派系親疏,身邊的臣子,皆是方正賢良、能為官理政、能直言上諫、能替百姓謀福謀利。”胡庸聽完,望著星空:“徐兄弟可知季布?”徐盛回道:“季布。楚漢相爭之際,那個讓劉邦恨透了的季布?”胡庸點點頭,徐盛問道:“為何提及季布?”胡庸回道:“當年劉邦取得了天下後,便下令各地追捕季布。(誰捕住了季布便懸賞千金,誰若是窩藏季布,則罪滅三責)可季布有情有義,俠義之名傳遍四海,在好朋幫助之下,季布最終被一朱姓人家庇護,後隨朱家至都城洛陽。這朱家也是個大族豪紳,為了季布,去拜見了夏侯嬰,替其求情。(朱家。朱家乘機對夏侯嬰說:“季布犯了什麽大罪,陛下追捕他這麽急迫?”夏侯嬰說:“季布多次替項羽窘迫陛下,陛下怨恨他,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甘休。”朱家說:“您看季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?”夏侯嬰說:“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。”朱家說:“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,季布受項羽差遣,這完全是職分內的事。項羽的臣下難道可以全都殺死嗎?現在陛下剛剛奪得天下,僅僅憑著個人的怨恨去追捕一個人,為什麽要向天下人顯示自己器量狹小呢!再說憑著季布的賢能,陛下追捕又如此急迫,這樣,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,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。這種忌恨勇士而去資助敵國的舉動,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屍體的原因了。您為什麽不尋找機會向陛下說明呢?”夏侯嬰聽罷,,猜想季布定是隱藏於周家。)在夏侯嬰說情下,劉邦饒赦了季布,並拜他為郎中。”徐盛道:“季布是幸運的。”胡庸嘆了口氣,不知道想起了什麽,顯得格外傷感:“是啊!賢明之君,不僅要廣開言路,誠懇納諫,更當惜材愛材,善用人才。可‘知人善任’四個字看似簡單,實際上做起來並不容易。”他又對徐盛道:“接著說吧。”徐盛思了思:“再有,君王應該減輕賦稅徭役,提高農耕生產(農業社會標致),不與民爭利,藏富於民,深知經世之道乃一朝命脈,百姓衣食無憂,自當歸德而教化。”他繼續道:“國君更應深知,以德治國,以民為本,使百姓安居樂業,引以向善。”
胡庸聽完,望著遠處通明的篝火:“徐盛,如你所言,歷朝歷代,有多少賢明君主能夠做到?在我看來,恐怕只有給自己下罪己詔的漢文帝才配得上你心中的‘明君’。”徐盛回道:“自秦漢始,華夏大地,若論賢君,首推漢文帝。”胡庸又道:“徐盛,你再看看如今?再想想格根。這個蒙古人,行事雖然粗魯了些(比如寇邊擄民……),但其初衷,是值得令人敬佩的。趙源說過的話,我就不再提了,你……還是再考慮考慮吧。”說完,他只是喝著酒,不時地哼起了小曲。徐盛望著胡庸,不禁一笑:“或許吧……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兀良哈萬戶之駐地,經常游移不定,在漠北更是行蹤詭異,可格根的軍隊從來不怕這些,他們從鄂爾多斯北部出兵,逐西北之風,徑直深入。蒙古軍隊向來彪悍,而格根手下的士兵更是狡猾得像狼群。兀良哈部的抵抗已如螳臂當車,最終格根與麥力艮濟農擊潰兀良哈,將其並入其他五萬戶中。
戰場——
天色微明,格根領著大軍,他將手中的屠龍蒙古刀高高舉起,和著軍士的一聲聲吶喊,軍中那股精銳之師便以雷霆萬鈞之勢朝著兀良哈軍徑直殺去,將他們團團包圍起來,一場激烈的“屠殺”開始了。那股精銳之師無不以一當十,喊殺之聲震動天地,他們沒有給兀良哈軍任何喘息之機會。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,這股精銳已將兀良哈軍殺得潰敗。
回程——
戰後,大軍回途,至鄂爾多斯,稍事休整。趙源來到漢人編軍的帳裏,說是來問候眾漢人將士,實則是來找徐盛“談心”(招攬)。
那晚,營帳外篝火通明,軍士們圍著篝火,載歌起舞,連戰馬也嘶鳴起來。“這是勝利的喜悅!”趙源問道徐盛:“你怎麽一點兒都不高興?”徐盛打量著他,反問道:“你把我單獨叫出來,就是想對我說這些?”趙源笑了笑:“難道這事,不值得好好聊聊嗎?能百萬大軍之中取上將首級之人(讚其勇敢機智大無畏之精神),只能是你徐盛。”徐盛只是淡淡一笑:“趙軍師過獎!”趙源緩緩道:“沒有百萬,五萬人馬也不少了嘍。你如此拼命斬殺敵軍上將,為何?別人看不出,我還會不明白。”他頓了頓:“你呀,就是不想讓更多的人死於這場戰爭。”徐盛聽罷,不禁一楞。趙源走到他面前:“是不是被我說中了?從一開始,你就很想贏下這場仗!”徐盛只是望著蒼穹,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心思早已被趙源看透,不禁一笑:“你只說對了一半,我是很在乎人命。”他欲轉身離開:“這場實力懸殊的戰爭,誰輸誰贏,與我無關。”趙源故作深沈道:“與你無關,卻與大明息息相關!”徐盛急忙轉身:“你究竟想說什麽?”趙源走到一處篝火旁,朝徐盛招了招手,示意他坐下:“年輕人,過來坐,過來坐……”徐盛輕輕坐下。趙源笑道:“這就對了嘛,這邊暖和……”
“你看那邊,看到了什麽?”趙源指向東南,徐盛回道:“什麽都沒有。”趙源繼續道:“你再仔細看看。”徐盛沈思了一會兒:“一片漆黑。”趙源笑道:“你看到的,就是如今的大明!”徐盛問道:“先生何出此話?”趙源斂容,雙眼炯亮,問道徐盛:“你殺了查幹,可格根卻沒殺你,你知道為什麽嗎?”徐盛腦海裏浮現出了三娘天真的笑臉:“她……是三娘……”趙源搖了搖頭:“你沒有死,不僅因為三娘,更因格根惜你是個人才。”徐盛淡淡一笑,回道:“是嗎?要真是如此,當初他就應該把我殺了!”趙源反問道:“至今都沒有一絲察覺?”徐盛故作平淡,趙源只是尷尬一笑。
“你又為何會來此謀生?”徐盛問道:“為何叛我大明而去?”趙源故作灑脫道:“天涯獨步,隨處可棲。”然後嘆氣道:“有些回憶,我不願再提。”徐盛回道:“先生心中有苦,徐盛明白。可是高堂宗廟不可忘去,徐盛若是多言了,還請先生不要往心裏去。”趙源聽完,只是一笑而過,他轉而問道:“徐盛,兀良哈萬部已被格根征服,你認為呢?”徐盛回道:“依今之勢,尚未可定!兀良哈殘部軍隊依舊留在塞外,日後紛擾必至,定有一戰。”徐盛又感慨道:“頹敗之勢,已然無力回天,不如在外安生,也好過滅族亡種。”
趙源回道:“滅族之痛,豈有不報之理?徐盛,你可知兀良哈三衛?”徐盛回憶道:“兀良哈三衛,我豈會不知。”趙源故作不知:“可否一說?”徐盛回道:“(三衛戍原是太祖時期設,以蒙古部落為主體的三個羈縻衛)這三衛不僅與大明一直通貢互市的關系,同時與蒙古本部也有著密切的聯系,搖擺於明、蒙之間。三衛所住之民,並非都是兀良哈部人。(只有朵顏衛,才是蒙古兀良哈部人住地,其中又以朵顏衛的實力最為強盛。)”趙源問道:“如此說來,今之戰果,誰贏誰敗,三衛之中的兀良哈人,是不會在意上心的。就像東南富庶之地的百姓,也不會在意北方邊陲的困苦百姓(可見趙源為何來此謀生!),對嗎?”徐盛聽完,甚是不認同趙源之言,更不願反駁。
趙源見他不接話,轉而問道:“徐盛,你可知這三衛與大寧衛之聯系?”徐盛回道:“徐盛有聞,大寧衛的內遷與三衛確有關系。”他又道:“其實,先生應該比徐盛明白,又何苦一再相問?”趙源只是搖頭,不禁大笑起來。
此時,只見一個漢人將士喝著酒,微醉而來。趙源笑道:“胡庸兄!別來無恙啊!”胡庸回道:“老遠就聽到大寧衛,實不相瞞,本將軍早年曾是大寧衛一軍餘,為了活命才出逃邊塞,陰差陽錯而至此地。要說……要說這大寧衛內遷……”胡庸如泛湖行舟,搖晃著身子,咋舌道:“說起這大寧衛,真是……他們……老朱家真是敗家,這德性!當年建文帝被逼死於南京後,朱棣就將大寧之地割給了那三衛,當真是恩寵有佳。如今的大寧都指揮使司,早已不是當年都司所在(內遷)……”
趙源笑了笑道:“可在我看來,大寧的地處偏遠,孤懸邊外,與遼東和開平都有山嶺阻隔,很難與其他衛所連成一氣,不易防守,而且道路遙遠,糧餉運輸更是因難,綜上之因,成祖才放棄大寧。”徐盛思道:“這顯然是考慮到防線的收縮。”趙源又思索了一陣:“成祖即位之後,兀良哈三衛時常掠我邊卒,數次侵犯明遼東廣寧等地。”他朝胡庸道:“成祖‘五出三犁’北征阿魯臺運回時,就在屈裂兒河一帶征伐過三衛,其始笪未敢近邊,仍在原地住牧。所謂的報答關系,借兵之事,怕是子虛烏有吧。”徐盛點點頭:“成祖之時,南征交阯、遠出外洋之盛,是完全有能力恢覆大寧。如此,這借兵犒勞三衛而割大寧之事,甚是可疑。”胡庸反駁道:“如果不是有意放棄大寧,在內徙寧王之後完全可以保留原大寧都司衛所,以戍守之。大寧都司遷於保定,其衛所亦散置於京城周圍,原大寧之地卻完全不設防,顯然是故意放棄大寧。”
趙源思索道:“不管怎麽樣,這大寧衛終究是丟了,究其原因,誰又能說得清?如此強盛之際,卻遲遲不收服大寧(成祖之時,國力強盛,北邊亦在大明掌控之中),成祖之用心,也著實令人生疑。”趙源又道:“反觀如今,因為大寧衛的內遷,東勝衛、興和也撤向內地,使大寧衛-開平衛-東勝衛這一北部線迅速瓦解。開平衛最終獨木難支,也失去了戰略位置,不得不往內地而遷。”胡庸接道:“開平衛的放棄,遼東西部變成了狹長的走廊。加上前期大寧都司和東勝、興和撤向內地,河套就是白白送給了蒙古人,北邊防線也逐漸縮小。宣德以後,作為第二防線中心的宣府、大同,已變成處於最前線的軍事要塞。不得不說,這朱棣就是個敗家子啊!”
徐盛心中產生了一個疑惑:“河套地區乃是中原朝代必爭之地,沒有了河套,北方游牧騎兵就可長驅直入。秦皇尚知,為何成祖他……且這三衛畢竟是草原部落,時叛時降。大寧撤守造成了現實戰略與邊疆結構的脫節,必然對大明邊疆的穩定帶來不利之影響。對於這一點,長期駐防北方,深谙北部邊疆利害的成祖當真會不知?”徐盛望著星空:“如果真是因為大寧不易防守,糧餉運輸因難,想必天災甚巨,國力著實難以維持……”
趙源與胡庸相互爭辯著。此時,一個蒙古士兵走了過來,端著一大杯酒,醉道:“來……喝酒……一起喝……”說著說著便倒在了地上,酣睡起來。趙源感慨道:“這些蒙古人,都善騎射,皆是虎狼之師,大明之軍甚是不及!”徐盛只是一句:“國力不濟。”趙源搖搖頭:“僅蘇浙兩地,所征稅銀四分之一用在實處,大明也不至於如此,這豈是國力不濟?”徐盛微微嘆息,心思著:“這……我豈會不知,大明朝的百姓皆能不知?”
夜風吹來甚是清冷,趙源打了個噴嚏,隨後問道徐盛:“徐盛,留在漠北,你可願意?”徐盛回道:“聊了這麽多,這才是你的目的吧。”趙源微微作笑,徐盛道:“你大可直言,何必費這勁,繞這彎。”趙源起身:“‘身在曹營心在漢’,徐盛,或許你應該與他多接觸一番,他非曹操,而朱厚熜也非劉備。”徐盛欲轉身離開,趙源又道:“格根已給你立好帷帳,以後部落裏的漢人騎兵,皆由你統領。你的兄弟也不必再為騎奴,統一編入軍隊,入你麾下。如此,你可滿意?”徐盛回道:“我很感謝格根,可是,他們畢竟是漢人,都有妻兒老小。”趙源又打了一個噴嚏,回道:“徐盛,只要你能留下來。”他目光透著一絲詭異:“其他的,格根定會答應。”徐盛只是微微一笑:“先生,徐盛明白。還請先生回去歇下吧,此地待久了,我怕先生會染上傷寒。”
胡庸見狀,一陣嫌棄:“趙兄,你身子瘦弱,又不會喝酒,就早些回去吧!”他見趙源不走,便趕道:“走走走!橫在此處,真是礙著我與徐兄弟喝酒了……”趙源無奈,只好做禮而去。
“來!當真是英雄出少年!”胡庸將一酒袋扔給徐盛:“好酒,來一口!”徐盛見他是個性情中人,不禁沖他一笑,隨後大飲一口:“果真好酒!只是,不夠烈!有些淡!”胡庸笑道:“本將軍征戰沙場三十多載,說這酒淡的,你是第一個!”兩人不禁大笑起來,彼此回首著征戰沙場的往事,只覺相見恨晚。
“徐兄弟,我且問你一句,在你心裏,怎樣的君王才稱得上明君?”胡庸面帶肅斂:“想到什麽就說什麽。”徐盛思了思,回道:“首先,身居帝位,不感位高權大,而是感到責任重大,如此,方能勤政為民,自勉自勵地為政治國。”胡庸喝著酒:“爭天下之時,都是打著‘替天’‘為民’之號,得天下之後,這些話一說再說,卻不見得身體力行。他們啊(歷代統治者),心中所懷,不非憂國憂民之思,更多的是在想如何鞏固自己的權位。”
徐盛點點頭,繼續道:“其次,一個好君主,要有獨到之遠見,具有選撥任用賢才之能。沒有派系親疏,身邊的臣子,皆是方正賢良、能為官理政、能直言上諫、能替百姓謀福謀利。”胡庸聽完,望著星空:“徐兄弟可知季布?”徐盛回道:“季布。楚漢相爭之際,那個讓劉邦恨透了的季布?”胡庸點點頭,徐盛問道:“為何提及季布?”胡庸回道:“當年劉邦取得了天下後,便下令各地追捕季布。(誰捕住了季布便懸賞千金,誰若是窩藏季布,則罪滅三責)可季布有情有義,俠義之名傳遍四海,在好朋幫助之下,季布最終被一朱姓人家庇護,後隨朱家至都城洛陽。這朱家也是個大族豪紳,為了季布,去拜見了夏侯嬰,替其求情。(朱家。朱家乘機對夏侯嬰說:“季布犯了什麽大罪,陛下追捕他這麽急迫?”夏侯嬰說:“季布多次替項羽窘迫陛下,陛下怨恨他,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甘休。”朱家說:“您看季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?”夏侯嬰說:“他是一個有才能的人。”朱家說:“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,季布受項羽差遣,這完全是職分內的事。項羽的臣下難道可以全都殺死嗎?現在陛下剛剛奪得天下,僅僅憑著個人的怨恨去追捕一個人,為什麽要向天下人顯示自己器量狹小呢!再說憑著季布的賢能,陛下追捕又如此急迫,這樣,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,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。這種忌恨勇士而去資助敵國的舉動,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屍體的原因了。您為什麽不尋找機會向陛下說明呢?”夏侯嬰聽罷,,猜想季布定是隱藏於周家。)在夏侯嬰說情下,劉邦饒赦了季布,並拜他為郎中。”徐盛道:“季布是幸運的。”胡庸嘆了口氣,不知道想起了什麽,顯得格外傷感:“是啊!賢明之君,不僅要廣開言路,誠懇納諫,更當惜材愛材,善用人才。可‘知人善任’四個字看似簡單,實際上做起來並不容易。”他又對徐盛道:“接著說吧。”徐盛思了思:“再有,君王應該減輕賦稅徭役,提高農耕生產(農業社會標致),不與民爭利,藏富於民,深知經世之道乃一朝命脈,百姓衣食無憂,自當歸德而教化。”他繼續道:“國君更應深知,以德治國,以民為本,使百姓安居樂業,引以向善。”
胡庸聽完,望著遠處通明的篝火:“徐盛,如你所言,歷朝歷代,有多少賢明君主能夠做到?在我看來,恐怕只有給自己下罪己詔的漢文帝才配得上你心中的‘明君’。”徐盛回道:“自秦漢始,華夏大地,若論賢君,首推漢文帝。”胡庸又道:“徐盛,你再看看如今?再想想格根。這個蒙古人,行事雖然粗魯了些(比如寇邊擄民……),但其初衷,是值得令人敬佩的。趙源說過的話,我就不再提了,你……還是再考慮考慮吧。”說完,他只是喝著酒,不時地哼起了小曲。徐盛望著胡庸,不禁一笑:“或許吧……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